111、广域课程
亦称“综合课程”。合数门相邻学科内容而形成综合性课程,如有的国家把地理、历史综合形成“社会研究”课程;把物理、化学生态、生理、实用技术综合成“自然学科”。
112、核心课程
亦称“问题课程”是以问题为核心,将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由一个教师或教师小组连续教学的课程。
113、活动课程
主要倡导者为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和克伯屈,认为课程应是一系列由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已,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一种课程形式。
114、显性课程
亦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是指为实现一系列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隐性课程:亦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有意或无意的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影响。最早由美国学者杰克森在1966年正式提出,之后影响到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并形成不同的派别。
115、国内研究认为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相互关系有:
1、递进关系2、转换关系3、互补关系
116、隐性课程的结构与功能
根据隐性课程存在的广域性,将其分为以下三层结构:1、物质—空间类2、组织—制度类3、文化—心理类
117、隐性课程的功能
陶冶功能;育美功能;益智功能;健体功能。
118、设计隐性课程应该注意的问题
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明确隐性课程的目标;发挥教师在实施隐性课程中的作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克服隐性课程中的消极因素。
119、中小学课程的组成部分
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基础知识以及某系相应的直接经验;关于某些活动方式的经验;关于提高能力的经验;关于对待世界与活动的态度,即培养情感——意志方面的学习内容。
120、课程现代化的基本特点
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综合化;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重视个别差异;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实施综合技术教育;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加强对国际化的了解和交流。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邮箱:23006896@qq.com,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